今天才看到了村上两个月前在耶路撒冷的获奖感言。原文是在Haaretz
.com上发表的[原文连接为: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
/1064909.html],中文各种翻译版本有好多,互相略有出入。也看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由此塑造出了一个和平英雄的形象。作为村上先生小说的读者,我以为,这个演讲阐述的是村上先生的小说中一直所体现的思想,并且,他的举动可谓是聪明,但是却不足以将其放到那个(网民们看完讲稿之后通常将其上升到的)高度。
首先,暂且撇开林译本是否译出了村上先生的风格,我认为,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作者一直以来想要表现的便是个体的[人]和由各种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之间的冲突。其实距离上一次看他的书也有几年时间了,书在家中,现在也没机会去翻阅求证。只是依稀记得,他笔下的人物,许多是存在着与社会的格格不入。而给我印象最深的那本,倒不是被众人所推崇的《挪威的森林》,而是《寻羊冒险记》。羊象征着某种不是来自本身而是来自外界客体的恶,寻羊的过程,便是寻找恶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求证人性的脆弱与道德的不必要性的过程。人性中的恶是一种寄宿体,以羊为暗喻,村上在此本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讨论的便是人性是否是罪恶之源的问题。
那么,讲注意力转回村上在耶路撒冷的讲话。标题是“永远站在蛋的那边”,以鸡蛋和高墙作为对比,阐述了他如标题所述的立场,并且讨论了个人和系统(The System)之间的关系。同情弱者是出于人性本能,就如同劫富济贫者自古被当作是好汉一般。加之村上此次成行的目的之一想必也是发表这个讲话声援弱者。因此,村上说他永远站在蛋的那边,是没有错的。然而,村上很聪明地加上一句: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一个演讲的手腕,他将一个本身很有针对性的内容转化成了私人的甚至空泛的谈话。巴以之间的冲突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参杂诸多历史原因,谁对谁错并不能轻下结论。因此,村上聪明其一便是回避了事情的起因及对错,用“同情弱者”这个常理去阐述了他反战的观点。其二,便是他回避了战争发生的两方国家,而将轰炸机,战车和火箭比作高墙,将无辜的平民比作是鸡蛋。这样一来,便将反战的声明扩大到了全世界,并非只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得不承认,这两点技巧确实使村上避免了正面的抨击,也避免了由此造成的人生安全问题。
然而,通读讲稿并且思考许久,我认为他也许忽略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要点。
首先,若如村上先生所言,把现代化武器比作是高墙,把平民比作是鸡蛋,那么,高墙的后面是否也是鸡蛋呢?而事实上,两个国家的战争,并非一定是强势国家对弱势者的侵略,在中国古代朝代中,强盛至汉朝唐朝,都会有蛮夷的对边疆的骚扰。那么,鸡蛋为什么会碎于高墙?除去高墙压向鸡蛋的原因之外,不知村上有否想过另一种情况:有人将鸡蛋砸向高墙,或是扔过了高墙砸中墙后的鸡蛋们。这个问题并非是要说巴以之间的冲突是由于巴勒斯坦的过错,但是在这场无休止的战斗中,充斥着误导平民进行的人肉炸弹,以及相对应的轰炸和进攻,这一切,如果把过错都推给那堵墙,想必是不够合理的。试想,尽管你是支持了鸡蛋,但是如果还是有人不停的把鸡蛋扔向高墙,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于事无补呢?正如村上很多书上将现象归因于无可奈何,这样的蛋与墙,不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么。
其次,他说,“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我不知道村上先生是如何解释“站在高墙方”的,但是以我之见,站在高墙的角度(注意,也许不是高墙方)所写的作品,是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品的。并且,这样的作品相比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呼喊,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比如《西线无战事》,可谓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反战小说之一,便是从德军士兵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
最后,演讲的最后一段,讲的便是个人和系统(体制)之间的关系。我很欣赏这一段的演讲,尤其是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道。体制并未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这些话是对他的小说的思想的自身总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系统(体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村上先生想着该如何战胜它,但是,战胜之后呢?是创造一个新的体系,还是出于一个没有体系的混乱之中?这是一个巴比伦塔,也许有一天它将会倒塌,但是塔中的人们,总是要寻觅其归宿的。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战后一代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也是带有明显的反战色彩的(尤其是前三本作品所组成的三部曲)。因此,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上发表这样的感言是很自然,并不做作的。尽管他很聪明的回避了一些话题,有些泛泛而谈,但是这次感言对全世界的影响力确实不小,也起到了宣传反战的效果。我很喜欢他的书及他的个性,虽然他的书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不合理的小资化(过多的看重辞藻及内容,而忽视了其灵魂),但如果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要发给日本人,那我想就是他了吧。
(本文出于个人爱好,于半夜至清晨时段写作而成,欢迎意见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