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0, 2009

Solutions to the "Disk Error" and "hal.dll missing" problems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of Windows XP on Mac

I came across a problem when helping a friend to install the XP SP3 on her Mac Air through Boot Camp 2.0.

After partitioning the hard disk using Bootcamp, the Air restarts and the Windows is normally installed until the partition choosing screen.

If I choose to install the Windows on the partition previously created by boot camp and remain the format unchanged, "Disk error" information appears after my next restart (before the normal "windows xp" shown on the screen).

However, if I choose to delete the partition then rebuild and format it (no matter by NTFS or FAT32) afterwards, “hal.dll missing or corrupt” message appears after restarting the Air.

The "Disk error" problem is because the Boot Camp 2.0 merely segments the partition but does not create it in the Windows format. Thereby we need to format that partition again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ows.

However, since there is an unpartitioned space of 128MB after boot camp creates the mass partition in which you expect to install the Windows, if you delete the partition, it will be merged with the 128MB space and the two parts will be formated together. It creates the hal.dll problem because the 128MB unpartitioned space must not be touched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Consequently,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1. Create the Windows partition using Boot Camp in Mac OS conventionally and restart the computer.
  2. (Very Important) Press F10 after the drivers of Windows are loaded (a black screen will show up very shortly between the blue screens, press F10 when it shows up!!).
  3. The Recovery Console will hence start up. Type C:\>format c: /Q /FS:FAT32 , remind that the spaces before and after /Q must not be eliminated. If your root directory is not C:\ then change it to your root directory. And if you want NTFS, just use NTFS instead of FAT32.
  4. Press Enter and restart your computer. Then just follow the normal procedures to install the Windows and you will Succeed! (do not need to format the partition again in the later installation)
Hope your new operating system works well!

Wednesday, May 13, 2009

这个期末我丫力大

今天考完了BLaw,又开始背Marketing,脑袋愣是清不空,看着ppt就犯晕,高三背历史政治好象也挺顺利的,这回算是卡带了。3门考试中间,突然又有通知要去interview,太不靠谱了。大家都考完歇菜了,我还得守着讲义,只能望梅止渴一下,这三天过了,暑假就以欺实马的速度飞奔而来了。现在我压-力大阿,回头再接着写。

Saturday, May 2, 2009

猪流感

今天香港已经确诊一个猪流感的病例了,虽然都已料到香港不可幸免,但是真的确诊的时候还是有点神经紧绷。电视里紧急插播的新闻让人不禁联想,是不是又会开始人人自危的日子?希望大家保重,减少出门,或者就索性囤积粮草,如果宅,请深宅...

Tuesday, April 28, 2009

也谈村上春树的获奖感言 -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egg


今天才看到了村上两个月前在耶路撒冷的获奖感言。原文是在Haaretz
.com上发表的[原文连接为: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
/1064909.html],中文各种翻译版本有好多,互相略有出入。也看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由此塑造出了一个和平英雄的形象。作为村上先生小说的读者,我以为,这个演讲阐述的是村上先生的小说中一直所体现的思想,并且,他的举动可谓是聪明,但是却不足以将其放到那个(网民们看完讲稿之后通常将其上升到的)高度。

首先,暂且撇开林译本是否译出了村上先生的风格,我认为,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作者一直以来想要表现的便是个体的[人]和由各种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之间的冲突。其实距离上一次看他的书也有几年时间了,书在家中,现在也没机会去翻阅求证。只是依稀记得,他笔下的人物,许多是存在着与社会的格格不入。而给我印象最深的那本,倒不是被众人所推崇的《挪威的森林》,而是《寻羊冒险记》。羊象征着某种不是来自本身而是来自外界客体的恶,寻羊的过程,便是寻找恶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求证人性的脆弱与道德的不必要性的过程。人性中的恶是一种寄宿体,以羊为暗喻,村上在此本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讨论的便是人性是否是罪恶之源的问题。

那么,讲注意力转回村上在耶路撒冷的讲话。标题是“永远站在蛋的那边”,以鸡蛋和高墙作为对比,阐述了他如标题所述的立场,并且讨论了个人和系统(The System)之间的关系。同情弱者是出于人性本能,就如同劫富济贫者自古被当作是好汉一般。加之村上此次成行的目的之一想必也是发表这个讲话声援弱者。因此,村上说他永远站在蛋的那边,是没有错的。然而,村上很聪明地加上一句: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一个演讲的手腕,他将一个本身很有针对性的内容转化成了私人的甚至空泛的谈话。巴以之间的冲突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参杂诸多历史原因,谁对谁错并不能轻下结论。因此,村上聪明其一便是回避了事情的起因及对错,用“同情弱者”这个常理去阐述了他反战的观点。其二,便是他回避了战争发生的两方国家,而将轰炸机,战车和火箭比作高墙,将无辜的平民比作是鸡蛋。这样一来,便将反战的声明扩大到了全世界,并非只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得不承认,这两点技巧确实使村上避免了正面的抨击,也避免了由此造成的人生安全问题。

然而,通读讲稿并且思考许久,我认为他也许忽略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要点。

首先,若如村上先生所言,把现代化武器比作是高墙,把平民比作是鸡蛋,那么,高墙的后面是否也是鸡蛋呢?而事实上,两个国家的战争,并非一定是强势国家对弱势者的侵略,在中国古代朝代中,强盛至汉朝唐朝,都会有蛮夷的对边疆的骚扰。那么,鸡蛋为什么会碎于高墙?除去高墙压向鸡蛋的原因之外,不知村上有否想过另一种情况:有人将鸡蛋砸向高墙,或是扔过了高墙砸中墙后的鸡蛋们。这个问题并非是要说巴以之间的冲突是由于巴勒斯坦的过错,但是在这场无休止的战斗中,充斥着误导平民进行的人肉炸弹,以及相对应的轰炸和进攻,这一切,如果把过错都推给那堵墙,想必是不够合理的。试想,尽管你是支持了鸡蛋,但是如果还是有人不停的把鸡蛋扔向高墙,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于事无补呢?正如村上很多书上将现象归因于无可奈何,这样的蛋与墙,不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么。

其次,他说,“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我不知道村上先生是如何解释“站在高墙方”的,但是以我之见,站在高墙的角度(注意,也许不是高墙方)所写的作品,是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品的。并且,这样的作品相比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呼喊,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比如《西线无战事》,可谓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反战小说之一,便是从德军士兵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

最后,演讲的最后一段,讲的便是个人和系统(体制)之间的关系。我很欣赏这一段的演讲,尤其是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道。体制并未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这些话是对他的小说的思想的自身总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系统(体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村上先生想着该如何战胜它,但是,战胜之后呢?是创造一个新的体系,还是出于一个没有体系的混乱之中?这是一个巴比伦塔,也许有一天它将会倒塌,但是塔中的人们,总是要寻觅其归宿的。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战后一代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也是带有明显的反战色彩的(尤其是前三本作品所组成的三部曲)。因此,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上发表这样的感言是很自然,并不做作的。尽管他很聪明的回避了一些话题,有些泛泛而谈,但是这次感言对全世界的影响力确实不小,也起到了宣传反战的效果。我很喜欢他的书及他的个性,虽然他的书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不合理的小资化(过多的看重辞藻及内容,而忽视了其灵魂),但如果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要发给日本人,那我想就是他了吧。

(本文出于个人爱好,于半夜至清晨时段写作而成,欢迎意见及探讨)

Friday, April 24, 2009

john mayer - where the light is (live in los angeles)


化名叫me.的同学想要失恋的时候能听的歌曲。很难得会有人问我有什么歌好听,因为往往都是我强行介绍给别人人家还不听的情况,当然我也经常会这样无视别人给我的歌XD。我觉得这个时候不宜听那些特别伤感的歌,比如我听『my december』或者『就让这首歌』一定会听到鼻子酸。所以这张专辑会很振奋一点吧。这是john mayer在LA的一次live,叫where the light is。名字是取自他的那首『Gravity』的歌词,这首歌他也在现场唱了9分多钟的版本,特别动听。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张专辑中『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和『Daughter』的现场版,自从听了现场之后,就几乎不再听专辑中的原版了,因为LIVE那种回声和尖叫声太过振奋人心。John Mayer是个好歌手,当然这早就不用我说了,这么多格莱美奖也不是平白无故给他的。他的歌总体是挺清新的,能有效排除心中的杂念(当然您千万别指望他能让您立地成佛——要是想从此出家的话可以听《大悲咒》)。

其实我的心情绝对不会比你好,所以我这几天也听了不少你想要的风格的歌,比如(排名不分先后):
Gotta Have You -- The Weepies
Tomorrow -- Avril
Life for rent; Thank you -- Dido
Forever Young -- Youth Group
The Scientist -- Coldplay
你说有个女孩; 再见-- 阿岳
亡命之徒 -- 纵贯线
同桌的你 -- 老狼
Finally -- Fergie
人来人往; 路一直都在 -- Eason
傻子才悲伤 -- 朴树
Goodbye my lover -- James Blunt
Californication -- Red Hot Chili Peppers
Basket Case -- Green Day
挪威的森林 -- 伍佰

都很不错。上述歌曲和专辑要是下载不到(那就还可以去HMV买,:-D)的话就找我传好了。
写完了,希望大家都能活的开心。特别是即将大学毕业的同学们。

Thursday, April 23, 2009

今天 - 许巍2002-2008生活作品集


《今天 - 许巍2002-2008生活作品集》,这张专辑里面的歌,都特别好。一直零零碎碎的听他的歌,那首『礼物』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一遍一遍地放。
“让我怎么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
于是我就让它放了一个晚上。不听许巍的朋友,去试试听一听他的歌吧。

Saturday, April 18, 2009

简记近况及余光中先生的演讲

脑袋里好象还想着四月要干些什么事,看了看日历,发现一转眼四月已经快要过去了。没有风球也没有烈日,除了夏天的感觉正悄悄到来,四月的香港算是平淡无奇。韩国的admission letter还没到,暑假的事情也还没有着落,虽然昨天做梦不小心梦到学校给发了offer空高兴一场,不过也已经没有什么等待的感觉了,假期总不会让自己闲着,工作也好旅游也好学车也好学英文也好,都早已是既定目标了。

昨天晚上去看了余光中的演讲,题目是When Chinese Meets English,当中文遇上英文。余先生可谓是名声在外,大家都算是慕名而来。他讲的主要是翻译和诗歌的话题,说了写英文和中文的语法区别。余先生是大家,虽然八十一高龄还是气度不凡,朗诵诗歌无论中英都能抑扬顿挫。他说,作诗之人好比是作曲家,而吟诗之人则可比为演奏家,的确,诗歌只有吟诵才会被赋予生命。余先生的诗歌多是言之有物,相比单纯的吟风咏月之诗词,吟诵时会更胜一筹。

讲毕我便举手提问,有幸能拿到麦克风,因为演讲中有讲到新文化运动英文对中文的影响,还有徐志摩的新诗中语法受西文的影响,我便问,新文化运动之后当代新诗的兴起是本身中文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由英文的引入融合影响所推动的?讲的时候有些紧张便把问题重复了好多遍还被同学笑话了:-D 余先生所答大致是说任何语言本身都是在发展进步的,中文也自然是。当代也有写出非常出色的古体诗的诗人,古体诗也值得推崇。而英文与中文的相遇经历的最初的磨合期后也已经趋于融洽,其对诗歌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先生回答问题很认真也说了很久,他看着我这儿回答的时候我确实心情还蛮激动的。

今天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总算很有成就感的完成了ISE那科自己那部分的PPT和Essay,现在也可以心满意足地去睡觉了。